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文化传承(传统艺术文化)



论文一《中国传统艺术与翻译之增译法》

 

一.   中国传统艺术种类

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

 

二.   中国传统艺术特点

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醇厚的艺术内涵、鲜活的意境、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

 

三.   中国传统艺术翻译技巧

 

(一)   根据英语的语法结构或行文习惯增词

 

1.增加冠词

在中国民间艺术中,会涉及许多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抽象名词等,如喜庆吉祥门神等。在对其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英汉在冠词领域的不对等现象(汉语中没有冠词),即对汉语中的名词适当地增加冠词(aanthe)或零位冠词。

 

2. 增加介词

汉语重意合,语意之间可采用意合过度,在不使用介词的情形下同样可以表示其状语等语法成分,

3.增加代词

作为意合语言的汉语,许多句子是没有主语(第五章无主句)或宾语的,但这丝毫不译 会影响对句意的理解,如年画中,最有名的当属杨柳青;汉译英时,需将其隐含的成分用恰当代词,如oneyouheweit等补充完整,以符合英语形合的特点。

 

4.增加谓语动词

汉语重意合,在汉语的行文中可以出现不使用谓语动词,而采用意合法过渡的语句,如风筝,中国的一项有趣的发明;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对语言的语法结构要求严谨,谓语是所有结构中必不可少的句法成分,因此在进行汉译英时,在谓语动词缺失处需要补译。

 

5.增加连词

汉语属于波浪结构,最大的特点便是语言精练,少连词,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表示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被尊为药皇’”;而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结构)的语言,按照其语法,需要添加明确的连接词来表达逻辑关系、语义关系,因此需根据句意所表述的语意关系,添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根据句意的需要增词

汉译英时根据句意的需要,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解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明确而完整。

 

1.增补在汉语中不言而喻的词语

汉语重语意,常有许多词是暗含其中而未曾言明的。这在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介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杨柳青年画在年画印刷最昌盛的时期在杨柳青聚集。汉译英时,我们需要从语义的角度出发,将其缺失的语义补足,如在翻译此句时,需要将其隐含其中的“(杨柳青年画的)画家和印刷匠补充完整:一则可以避免语义的含糊,二则可以更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从而使译文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2.增补解释性文字

中国民间艺术中,有许多作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许多西方读者可能并不明白,因此在进行汉译英的过程中,如何保证与西方读者交谈的顺利进行?让西方读者对我们所谈论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呢?这便需要将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的词汇成功地译出,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意译法(详见第六章);二便是先译后加注,即增补解释性文字。

 

论文二《戏曲术语翻译》

杨梦. 戏曲术语英译研究(音乐、服装、道具、行当部分)[D].中国戏曲学院,2015

1.  戏曲术语的定义:

戏曲术语是指在戏曲专业领域内,普遍公认的或者合乎规范的,专门指称戏曲行内特定事物和客观现象,可以区分出戏曲概念和物体的术语。戏曲术语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道具类中的生活用具,书信、烛台、棋盘等,虽然他们是由普通语言组成,但是是在戏曲专业领域内运用的词语,所以也归类为术语。另一类是由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代表着戏曲专业领域内特殊概念的词汇,如水袖、曲牌、唱词等等。

 

2.戏曲术语的特点:

①文化内涵性 ②历史更替性 ③实践性 ④开放性 ⑤组合性

 

3.术语的翻译标准

术语翻译的三项标准:准确性、可读性、透明性

 

4.  戏曲术语的翻译方法

Ø  直译

直译在戏曲术语翻译中应用广泛。戏曲中那些可以被目的语读者直接理解的,有与之对应的词汇就可以直接进行翻译。一般戏曲道具中这类词汇比较多,可直接直译,

如:书信(편지)

 

Ø  意译

在戏曲中很多词汇都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民族特色等等,对于这一类有关等文化方面的词语,一般采用意译的方法。

如:帔 short embroiled cape

 

Ø  音译

指翻译汉语中的专有名词的最主要的一种方法,汉语词汇在英译语中根本就找不到对等的词汇或类似的词汇,原语词汇是该民族所独有的,:汉语中的功夫风水等。

在京剧术语的翻译时就只能采取音译法。京剧中的角色术语如就分别译成sheng, tan, ching,chou

 

Ø  意译+音译法

在京剧术语的翻译过程中,意译+音译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这种方法是前部分为意译,后部分为音译。

: 正净Leading Jing

 

Ø  套用法

有的汉语词汇和英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基本吻合,双方有相同的意义,在英译京剧术语时我们可以直接地套用英语的词语。

: 巾turban

 

论文三《黄梅戏经典唱段英译难点及其翻译方法与技巧》

巧英,朱忠焰.黄梅戏经典唱段英译难点及其翻译方法与技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06):94-96.

一、黄梅戏经典唱段英译难点及其翻译方法与技巧

  • 英译难点

  • 唱词的句式式为长短不一的民歌体和基本整齐的说唱体,往往一韵到底,具有内在的韵律美。

  • 唱词汲取了古诗词、民谚、民歌所长,翻译黄梅戏唱词就等于是翻译大量的诗词、民谚、民歌。在跨文化翻译中,诗歌的翻译很难传递出原诗中的音美、意美、形美。

  • 唱词中有如“辛郎儿唆,溜郎儿唆;咦子呀咦哟,呀子呀咦哟”之类特殊的衬字、垫 词。这种衬字、垫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却是黄梅戏民歌韵味的体现。

  • 戏唱词中运用了大量民间口语、歇后语以及用一到十的数字来串联唱词,演唱活泼、生动抒情。

  • 翻译方法与技巧

  • 英文单词的音节数与中文唱词的字数相符。在翻译时很难押韵,但是可按中文唱词的字数来确定英语译文单词的音节数。

比如:词性转换及变换语序翻译、省略翻译、增译、意译、具体事物抽象化翻译、统一协调上下句的音节数。

  1. 2.  贴近原文,译出唱词基本的意境

  2. 3.  用拼音翻译衬字、垫词

  3. 4.  根据口语色彩和时代选择英语单词

 

论文四 《京剧艺术外宣中台词翻译问题研究》

王倩倩.京剧艺术外宣中台词翻译问题研究[J].当代旅游,2019(04):278+284.

 

  • 京剧外宣翻译的可行性研究

  • 译者为主体。翻译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调动内在积极性,以自我为主体。首先要了解京剧,针对京剧的人物角色设置:生旦净末丑;京剧的四门基本功:手眼身法步;不能说样样了解,也要对京剧基本知识有所涉猎,对流派艺术有所了解。

  • 京剧剧本译文要“为我性和一本多译”。

  • 剧本中台词翻译原则要有表演性与可读性

京剧的台词翻译不容易,台词英译要兼具表演性和文学性,既要让西方观众听得懂,还要让海外爱好者和研究者了解京剧的真正内涵,对翻译人员的古典文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 文化转换在京剧台词翻译中的运用

京剧剧本中的台词英译翻译实践中,译者在充分做好翻译准备工作的同时把握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思维习惯等,运用不同翻译技巧恰到好处的翻译京剧台词。翻译目的不同,以舞台表演为主与以文学欣赏与研究为主。

 

论文五 《传统京剧翻译策略选择与应用》

贾立平,何磊磊.传统京剧翻译策略选择与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6):78-80+83.

 

传统京剧翻译属于跨文化翻译,不同于普通的文化翻译。

 

普通的文化翻译

力图从语言学、文化角度研究如何最大化地将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传译至目的语文本;

跨文化翻译:

是种自发的文化传播行为,目的是向受众传播中国文化,追求文化传播的效果。

 

传统京剧英译传播策略:

1) 人名、专有名词: 音译、意译兼用。

2) 职位、称谓: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寻找“对等”词。

3) 感叹词:采用归化手段,抓住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4) 社会文化词:采用归化兼异化翻译法将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完整准确的反映在译语中。

5)文字游戏: “翻译加图形”法,即将汉字字体和中国文化器物的图形以原始的形态剪贴到译文中,然后做出相应的翻译,这样便于受众直观地理解。

6)古诗词:“意美、音美、形美”。

 

总之,传统京剧翻译时,可以采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转化、重构并且再现原文风貌

 

论文六《翻译转换视角下京剧翻译初探》

高吉.翻译转换视角下京剧翻译初探[J].北方文学,2020

 

1.京剧文本的特性

1) 综合性

不是由一种剧种发展而来,而是结合了徽剧、秦腔、昆剧、汉调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将歌唱、舞蹈、武打、美术、文学、雕塑等技艺融为一体.

京剧的语言讲究抑扬顿挫、平仄分明、文理对仗, 真正将语言的文学艺术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

京剧是在数百年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

经过长期组合,将歌、舞、诗、画融为一炉并逐渐达到和谐统一的结果。

2) 虚拟性

极具虚拟性的表演形式, 体现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注重 “写意” 的虚拟美, 意境的感染作用。

在京剧的表演中,几乎可以不用布景、道具,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故事氛围与发展。

艺术想象是建立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从实际生活经验得出的,不是凭空而来、自行捏造。

3) 程式性

京剧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相对固定的表现方式即程式,但京剧的程式性也并不意味着呆板和机械化,它也具有可塑性的一面,虽说演员要按照一定的程式来表演,但也需要根据人物形象和剧情需要灵活处理,而不是一刀切,比如在京剧中跌倒的程式是翻呆毛,但在具体的剧目中会根据实际情况作不同的处理。


2. 京剧翻译存在的问题

1) 译名肤浅,忽视文化内涵

京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应翻译这些文化元素并传递给受众。

译文在没有相关解释说明的情况下单纯地用直译、音译方式介绍京剧,

忽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无法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1) 直接采用拼音翻译京剧的行当, 把汉语读音法用于译语文化,

比如:, 花旦- “HuaDan, 青衣- “QingYi”, 老生-LaoSheng

虽说简单直白,但却将行当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置之不顾, 影响外国人对京剧的文化认知与理解,达不到将京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的目的。

(2) 采用直译

比如, 红生- “red face person”,

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红生的妆容特点,但外国观众不能理解演员为什么作这种打扮.

人物性格色彩, 红生类角色背后隐含的文化含义。

净行- “painted face”,仅能表现角色外在形象特征,单薄且肤浅,忽略角色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2) 选词不当,影响翻译效果

翻译京剧名词时译者没找到或找到错误的单词来对应翻译,导致观众对京剧的理解片面。

比如,

武生- “ac- robaticmanacrobat

不够全面。acrobat意思杂技演员,但杂技只是武生众多表演中的一种,无法全面概括武生个性

不能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武生形象,如此势必会影响传播效果。

 “”- “clown(小丑),

丑角并不完全是像西方小丑取悦人,不妥。

 

3) 理解不深,文化意义失衡

译者理解不深, 导致文化意义失衡,会使读者或观众产生误解,影响京剧的传播效果。

 

比如,

花旦- “Hua Dan actress”,不准确。

因为 actress是女演员的意思, 花旦代表女性角色而不是女演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曾有过男性扮演花旦, 后来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都是男性。

花旦- “flirtatiousril”明显失当,

 “flirtatiousril”是指性感、卖弄风情的女子, 是贬义词,

京剧花旦多指性格活泼开朗、动作伶俐敏捷的丫鬟或女子

花旦多指年轻女性, “femalecharacter” 并没有反映出女子年龄特征。

 

论文七《试析京剧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朱芳. 朱芳.试析京剧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四川戏剧,2018

 

(一) 归化、异化策略并重

应据服务对象确定翻译策略,遵循归化、异化并重原则,寻找二者平衡。

才能让受众对京剧产生共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 可读性、可演性并行

京剧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 又有戏剧艺术的特性

存在于文学系统、戏剧系统之中。

可以通过单纯文字剧感受文学魅力,也可以通过舞台表演和舞美、音乐等辅助表现形式感知和解读文本。

问题:应该注重可读性还是关注表演性?

可读性&可演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看表演&看剧本

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剧本看不懂可以再看一遍, 演出是一次性、瞬时性的,听不懂就过去了。

翻译力求通俗易懂, 考虑接受者的心理, 采用归化等手段,让外国京剧观众保持和中国观众一样的艺术感受。

为弥补传统文化的损耗,在演出现场增加案头本,通过脚注等形式作补充、说明、解释,还原中国韵味

(三)直译法与意译法并举

O直译法-既忠于原文,保留京剧语言特色, 易于读者观众理解和接受。

比如,导板”- “guilding parttern”娃娃生” - “Child Male”

将京剧的术语直接移植到英语中,也丰富英语表达方式。

翻译人名、地名、剧目等时,即用汉语直接拼写人名、地名,其他用相应单词替代,浅显易懂,易于接受。

O意译法

直译法可能造成误解或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时就应转换方法,用其他方式翻译改动译文。

用意译法转换成更贴近接受者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实现意义上的对等。


比如,《打渔杀家》-很难找到直接对应单词, “The Fishermans Revenge”-翻译简洁明


论文四 《京剧艺术外宣中台词翻译问题研究》

王倩倩.京剧艺术外宣中台词翻译问题研究[J].当代旅游,2019(04):278+284.

 

  • 京剧外宣翻译的可行性研究

  • 译者为主体。翻译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调动内在积极性,以自我为主体。首先要了解京剧,针对京剧的人物角色设置:生旦净末丑;京剧的四门基本功:手眼身法步;不能说样样了解,也要对京剧基本知识有所涉猎,对流派艺术有所了解。

  • 京剧剧本译文要“为我性和一本多译”。

  • 剧本中台词翻译原则要有表演性与可读性

京剧的台词翻译不容易,台词英译要兼具表演性和文学性,既要让西方观众听得懂,还要让海外爱好者和研究者了解京剧的真正内涵,对翻译人员的古典文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 文化转换在京剧台词翻译中的运用

京剧剧本中的台词英译翻译实践中,译者在充分做好翻译准备工作的同时把握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思维习惯等,运用不同翻译技巧恰到好处的翻译京剧台词。翻译目的不同,以舞台表演为主与以文学欣赏与研究为主。

 

论文五 《传统京剧翻译策略选择与应用》

贾立平,何磊磊.传统京剧翻译策略选择与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6):78-80+83.

 

传统京剧翻译属于跨文化翻译,不同于普通的文化翻译。

 

普通的文化翻译

力图从语言学、文化角度研究如何最大化地将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传译至目的语文本;

跨文化翻译:

是种自发的文化传播行为,目的是向受众传播中国文化,追求文化传播的效果。

 

传统京剧英译传播策略:

1) 人名、专有名词: 音译、意译兼用。

2) 职位、称谓: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寻找“对等”词。

3) 感叹词:采用归化手段,抓住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4) 社会文化词:采用归化兼异化翻译法将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完整准确的反映在译语中。

5)文字游戏: “翻译加图形”法,即将汉字字体和中国文化器物的图形以原始的形态剪贴到译文中,然后做出相应的翻译,这样便于受众直观地理解。

6)古诗词:“意美、音美、形美”。

 

总之,传统京剧翻译时,可以采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转化、重构并且再现原文风貌

 

论文六《翻译转换视角下京剧翻译初探》

高吉.翻译转换视角下京剧翻译初探[J].北方文学,2020

 

1.京剧文本的特性

1) 综合性

不是由一种剧种发展而来,而是结合了徽剧、秦腔、昆剧、汉调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将歌唱、舞蹈、武打、美术、文学、雕塑等技艺融为一体.

京剧的语言讲究抑扬顿挫、平仄分明、文理对仗, 真正将语言的文学艺术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

京剧是在数百年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

经过长期组合,将歌、舞、诗、画融为一炉并逐渐达到和谐统一的结果。

2) 虚拟性

极具虚拟性的表演形式, 体现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注重 “写意” 的虚拟美, 意境的感染作用。

在京剧的表演中,几乎可以不用布景、道具,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故事氛围与发展。

艺术想象是建立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从实际生活经验得出的,不是凭空而来、自行捏造。

3) 程式性

京剧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相对固定的表现方式即程式,但京剧的程式性也并不意味着呆板和机械化,它也具有可塑性的一面,虽说演员要按照一定的程式来表演,但也需要根据人物形象和剧情需要灵活处理,而不是一刀切,比如在京剧中跌倒的程式是翻呆毛,但在具体的剧目中会根据实际情况作不同的处理。


2. 京剧翻译存在的问题

1) 译名肤浅,忽视文化内涵

京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应翻译这些文化元素并传递给受众。

译文在没有相关解释说明的情况下单纯地用直译、音译方式介绍京剧,

忽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无法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1) 直接采用拼音翻译京剧的行当, 把汉语读音法用于译语文化,

比如:, 花旦- “HuaDan, 青衣- “QingYi”, 老生- “LaoSheng

虽说简单直白,但却将行当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置之不顾, 影响外国人对京剧的文化认知与理解,达不到将京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的目的。

(2) 采用直译

比如红生- “red face person”,

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红生的妆容特点,但外国观众不能理解演员为什么作这种打扮.

人物性格色彩红生类角色背后隐含的文化含义。

净行- “painted face”,仅能表现角色外在形象特征,单薄且肤浅,忽略角色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2) 选词不当,影响翻译效果

翻译京剧名词时译者没找到或找到错误的单词来对应翻译,导致观众对京剧的理解片面。

比如,

武生- “ac- robaticman”  “acrobat

不够全面。acrobat” 意思杂技演员,但杂技只是武生众多表演中的一种,无法全面概括武生个性

不能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武生形象,如此势必会影响传播效果。

 “”- “clown” (小丑),

丑角并不完全是像西方小丑取悦人,不妥。

 

3) 理解不深,文化意义失衡

译者理解不深, 导致文化意义失衡,会使读者或观众产生误解,影响京剧的传播效果。

 

比如,

花旦- “Hua Dan actress”,不准确。

因为 actress是女演员的意思, 花旦代表女性角色而不是女演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曾有过男性扮演花旦, 后来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都是男性。

花旦- “flirtatiousril”明显失当,

 “flirtatiousril”是指性感、卖弄风情的女子, 是贬义词,

京剧花旦多指性格活泼开朗、动作伶俐敏捷的丫鬟或女子

花旦多指年轻女性, “femalecharacter” 并没有反映出女子年龄特征。

 

论文七《试析京剧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朱芳朱芳.试析京剧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四川戏剧,2018

 

(一) 归化、异化策略并重

应据服务对象确定翻译策略,遵循归化、异化并重原则,寻找二者平衡。

才能让受众对京剧产生共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 可读性、可演性并行

京剧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 又有戏剧艺术的特性

存在于文学系统、戏剧系统之中。

可以通过单纯文字剧感受文学魅力,也可以通过舞台表演和舞美、音乐等辅助表现形式感知和解读文本。

问题:应该注重可读性还是关注表演性?

可读性&可演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看表演&看剧本

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剧本看不懂可以再看一遍, 演出是一次性、瞬时性的,听不懂就过去了。

翻译力求通俗易懂, 考虑接受者的心理, 采用归化等手段,让外国京剧观众保持和中国观众一样的艺术感受。

为弥补传统文化的损耗,在演出现场增加案头本,通过脚注等形式作补充、说明、解释,还原中国韵味

(三)直译法与意译法并举

O直译法-既忠于原文,保留京剧语言特色, 易于读者观众理解和接受。

比如, “导板”- “guilding parttern”娃娃生” - “Child Male”

将京剧的术语直接移植到英语中,也丰富英语表达方式。

翻译人名、地名、剧目等时,即用汉语直接拼写人名、地名,其他用相应单词替代,浅显易懂,易于接受。

O意译法

直译法可能造成误解或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时就应转换方法,用其他方式翻译改动译文。

用意译法转换成更贴近接受者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实现意义上的对等。


比如,《打渔杀家》-很难找到直接对应单词, “The Fishermans Revenge”-翻译简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