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二 、 “ 解 读 义 理 ” 

( 1 ) 大 胆 想 象 

 保 守 的 孔 子 ? 进 步 的 孔 子 ?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出身于宋国没落奴隶主贵族,政治倾向保守,基本上代表奴隶主旧贵族利益。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         
       孔丘基本上是一个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基本上拥护周礼,但并不是冥顽不灵的。他感觉到周礼在当时的危机;他也认为,周礼终究必须有所改革。他是一个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派。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无论孔子对于“礼”字如何附以新理想,他以国民道德从属于氏族贵族的制度(礼),或是以旧制度为新道德的最高依据,那就意味着“死的抓住了活的”。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墨子·非儒》中的孔子形象 :
 
      思考:《墨子》此处对孔子以及其门徒的批判之中,其共同点是什么?特别关注一下白公、阳虎这两个人。 

     
         《墨子·非儒》对孔子及其门徒的批判,可归结为一点:孔子有同情“乱党”、帮助“乱党”的嫌疑。墨家这个“反面”提供的信息是,在孔子以及其第一代弟子时期,儒家的政治实践所践行的不是传统的“周礼”,而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新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的思想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论语·宪问》 
         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币。
                                                                                                       ——《庄子·盗跖》

 对于上述典籍所反映出的差别,如果将先秦儒家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派,那么可以推想,孔子后学对孔子言行学说、思想理念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造。这或是因为汲取他家学派的结果,或是由于儒家
早期支持的那些“窃国者”已经成为“诸侯”了。

郭 沫 若 对 秦 始 皇 外 貌 的 解 读 :    
             
      秦始皇诛锄嫪毐的时候已经二十二岁,不再是孩子了。这位未来的大独裁者,据《史记·本纪》所载,精神和肉体两方面显然都很有缺陷。以下是尉缭所说的话:“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这所说的前四  四项都是生理上的残缺,特别是“挚鸟膺”,现今医学上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特征。“蜂准”应该就是马鞍鼻,“豺声”是表明有气管炎。软骨症患者,骨的发育反常,故尔胸形鼻形都呈变异,而气管炎或枝气管炎是经常并发的。有这三种征候,可以下出软骨症的诊断。  
        因为有这生理上的缺陷,秦始皇在幼时一定是一位可怜的孩子,相当受了人的轻视。看他母亲的肆无忌惮,又看嫪毐与太后谋,“王即薨,以子为后”,可见他还那么年轻的时候便早有人说他快死,在企图篡他的王位了。这样身体既不健康,又受人轻视,精神发育自难正常。为了图谋报复,要建立自己的威严,很容易地发展向残忍的一路。身居王位,要这样发展也没有什么阻碍。结果他是发展向着这一条路上来了。“少恩而虎狼心”,便是这种精神发展的表征。
                                                                         ——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 2 ) “ 概 念 之 路 ”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班固:《汉书·艺文志》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阳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1)道体(2)为学(3)致知(4)存养(5)克己(6)家道(7)出处(8)治体(9)制度(10)政
事(11)教学(12)警戒(13)异端(14)圣贤

命、性 、心 、情 、才 、志 、意 、仁义礼智信、忠信、忠恕、 一贯、诚、敬、恭敬、 道、理、德、太极、皇极、中和、中庸、 礼乐、经权

 自汉京以厚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        
       总之,“重概念”、“重范畴”在宋以后越来越成为研究前人思想学术时的经常性作法。

 “冯友兰的道路”:
 
      “在我的哲学思想中,先是实用主义占优势,后来新实在论占优势。  

(中国哲学)从其内容来看,可以约略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方法论)、修养论、政治论五部分。 

宇宙论可分为两部分:关于宇宙之最究竟者的理论(“本体论”);关于宇宙历程之主要内容之探究
(“宇宙论”)。 

人生论可分为四部分: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人生理想论或人生最高准则论,即关于理想生活之基本准则之理论;人生问题论,即关于人生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兼与独、损与益等之讨论。
                                                                                                                               ——张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