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熟知体例:
先秦传世文献的特点
例一:欧阳修的质疑——《周易·乾·文言》:
(1)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2)“潜龙勿用”,下也。 (3)“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4)“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例二:《史记》与《战国策》:
战国策八卷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录,书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向以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崇文总目》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史记·六国年表序》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虵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史记·苏秦列传》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战国策·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结论:
第一,先秦传世文献大都不是一个人的著述,其往往包含的是一个学派、众多学者的观点。
第二,先秦传世文献由于历史久远,再加上经过秦代焚书、禁书所造成的混乱,今天所见者,大都是汉初学者根据保存下来的篇章,结合年长学者的口述重记而编辑起来的,因此杂入后世的文字就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
东汉学者戴宏在论述《春秋公羊传》一书的渊源时,曾说:
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其弟子齐人胡毌子都著于竹帛。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脱胎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工程,即对收入《四库》的书籍,分类编排,撰写“提要”,汇成一书。《总目》的实际编写者是总编纂官纪昀以及当时一些一流的学者。就内容而言,它几乎囊括了乾隆之前中国古代的所有重要典籍,清代学者以“良师”视之。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地舆,经治何经,史治何史,经济是何条,因类以求,各有专注。至于经注,孰为师授之古学,孰为无本之俗学。史传,孰为有法,孰为失体,孰为详密,孰为疏舛。词章,孰为正宗,孰为 旁门,尤宜决择分析,方不致误用聪明。此事
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析而言之,《四库提要》为读群书之门径。
——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