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
勃拉姆斯
一、 作品背景资料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 被视为 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 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 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
二、作品《摇篮曲》和声分析
《摇篮曲》乐曲是F大调,3/4拍,单二部曲式(前两小节是节奏型及主和弦的预示,相当于简单的前奏。第3——10小节为第一段,第11——20 小节为第二段)。我们断定这首乐曲是单二部曲式,是从和声中分析出来的。如第 9——10小节是原位的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连接,就是表示段落结束的终止式。后15——20小节更是一个完整的终止式,包括了IV级——K64——属七——主和弦的完整组合,由此可以断定这首乐曲包括了两个乐段。在古典音乐作品分析中,曲式判定与结构划分,主要的依据就是终止式。
在这首乐曲中,不同的和弦一共只出现了三个,也就是第3小节的 I 级,第11小节的IV级,第7小节的属七和弦。其他小节的和弦都是这三个和弦的重复或变化重复,如第4小节的IV级的第二转位,实际上就是将和弦的根音换成了五音。 第16小节的K64和弦,就是“用于终止式的I级第二转位和弦”的意思。这是一个典型的“引入性”非骨干和弦。它的和弦音虽然和主和弦相同,但由于采用第二转位,它的作用主要是后续属七和弦的预备(属音在低音声部提前出现)。
通过视奏这首乐曲,特别是将旋律与和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首乐曲的旋律基本上是从和声中派生出来的,大部分旋律音就是和弦音。但是由于右手弹奏的旋律声部,与左手弹奏的和声声部在节奏上不一致:旋律声部以四分音符为主,加上二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和声声部主要是每一小节一个和弦。由此,旋律声部中就出现了少量不属于和弦音的旋律音(如第 5小节第2拍上的E音等),即“和弦外音”。分析时要注意将和弦音与和弦外音加以区别。
勃拉姆斯的这首歌曲虽然不长,只有20小节,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功能和声中的常见问题均已涉及。从和声风格上看,显然是属于典型的功能性的古典和声风格。这首作品所体现的 T——S——D——T的典型序进,是功能和声语的常用“语法”,也就是以调性主音为中心,将和声音响从纵向与横向上加以有序化组织的方法。这首作品正是功能和声的一个典范。
三、结语
《摇篮曲》乐曲是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充满温和、安祥的情绪,表现了母亲的爱子之情,也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它展现了明亮纯净的音符,愉快的旋律, 一如孩子天真的儿语,使人也变得纯真而愉悦。水晶般宁静的音如同一阵柔和轻缓的和风,又像母亲慈祥的手拂过,跟随节奏的律动,让身体在轻轻的晃动里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