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松花江上

张寒晖

《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涌现出的许多振奋人们精神、鼓舞人民斗志的典型代表歌曲,对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抗战胜利信心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一、 作者张寒晖

张寒晖(1902-1946)中共党员,曾在著名音乐家赵元任的指导下,对河北梆子、昆曲、河北民歌 等民族音乐进行了系统学习,一直坚持民歌、曲艺、 秧歌等民间艺术作品的收集整理工作。1936 年被党组织委派到西安,加强对东北军的统一战线工作,期间创作了歌曲《松花江上》。44 岁时因病去世,延安文化山的墓碑上铭刻着“人民音乐家《松花江上》作者张寒晖同志之墓”。

二、歌词分析

张寒晖写歌词很注意从民间汲取营养,从民众中获取主题、词汇。歌词用语简洁、朴实、深情,“我的同胞”让人感到亲切,“衰老的爹娘”又饱含着深深的思念。

写作上,作者用“大豆高粱”寓意东北的富饶,而以“九一八”、“九一八”反复的手法 喊出了流亡者悲愤交加的内心感受,特别是依次使用“脱离”、“抛弃”来显示出痛苦的逐渐加深,在歌词最后用两个问句和感叹来抒发国人对收复沦陷 国土的渴望和决心。作者采用的是记叙之中表现出思想倾向的春秋笔法,在叙述的同时倾泻出了东北人民记忆中的乡愁、流离失所的凄苦、国破家亡的悲愤

歌曲一开始,“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用陈述句讲述了家乡东北的物产丰富、景色优美,同时也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赞美之情,这是典型的春秋笔法。“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诉说着沦陷后背井离乡的无奈与痛苦“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表现出的无奈、痛苦和愤恨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家爱国和反抗侵略的激情,也为下一小节高潮的到来埋下伏笔,“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写出同时也是喊出沦陷后背井离乡之人的无穷无尽的痛苦,还有痛苦中对收复失地、家人团聚的迫切期待,使唱歌的人、听歌的人与 歌曲的创作者产生共鸣,有了同样的目标: 赶走日寇,收复失地,阖家团圆

三、曲式分析

《松花江上》是一首男高音歌曲,降E大调,3/4拍,为二部曲式带尾声结构,整首歌分为三个乐段。

西洋大小式传入中国以来,许多作曲者对西洋调式与中国民族韵味的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张寒晖也不例外,已经有意识地利用西洋作曲技巧来创作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更好地表现音乐的中国味道。

  歌曲使用民间音调素材,张寒晖把“北方妇女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旋律变成《松花江上》的基本曲调,当然,这也要变一变才成运用中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顶真写作手法,采用大小调式转换,让歌曲通过调性的对比,完成首尾呼应。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为大调式,第二乐段为小调式。第一乐段通过明亮的大调式述说美丽富饶的家乡,充满自豪;

第二乐段是由降E宫调转到其平行调C羽调,转换时色彩的变换域与西洋大小调相同,都是由明亮变暗淡,表现出背井离乡、妻离子散的悲愤之情;

第三乐段则是使用大调式来显示收复失地、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旋律方面,作者在歌曲中以大调表现叙事,小调作为抒情和呐喊的表现手法,采用反复吟唱引伸,使其兼有倾诉性、抒情性和叙事性,主旋律通过调式的主和弦琶音形式展开,由低到高然后缓缓回落,产生一种悲伤的感觉,并在尾声处转回原调,悲愤的感情呼天抢地似的突然爆发,将歌曲推向高潮。

节奏上,本首歌曲是部三拍子作品,通常西洋音乐在处理三拍子歌曲时,重音放在第一拍,即强、弱、弱。而作者在《松花江上》这首歌里为了加强歌曲的节奏感,将重音置于第二拍,例如“我的家”、“九一八”、“哪年哪月”,重拍分别在“家”、“八”、“年”、“月”。在第二段尾句,作者突然将音高降低了八度,先扬后抑,一是表达出了悲泣的情绪,二来为从小调式转回大调式做出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