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李斯特超级练习曲《英雄》的交响化处理

李斯特通过大胆而又出色的改革,开创了“钢琴交响化处理”方法,使钢琴发出乐队般饱和的音响与丰富的音色,大大扩展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开辟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新纪元。降E大调钢琴超级练习曲《英雄》是李斯特钢琴超级练习曲的第七首,作为一首标题性的练习曲,其在钢琴交响化处理方面是较出色的,全曲运用了李斯特众多标志性的钢琴交响化处理手法,充分展示了钢琴交响化处理在音响与音色表现方面的优势与特点。

一、达到乐队“饱和的音响”的方法

乐队“饱和的音响”是指乐队因乐器众多、所具备的音响能量庞大并且乐队中不同乐器的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样的,从而使乐队在实际演奏中所达到的和声音响效果具备了饱和、紧凑、浑厚的特点。在《英雄》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钢琴交响化方法,以达到乐队“饱和的音响”。首先是音阶和琶音的形式,音阶和琶音是钢琴最基本的演奏方法,在各个时代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中都得到较多运用,李斯特之前的大多数作曲家们所运用的音阶型或琶音型乐句一般只包括数量较少的琴键,演奏时双手不需要做大量的移位,着重表现的是音响的细致轮廓而不是音响的紧凑有力。而在《英雄》中的音阶型和琶音型乐句则采用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尽可能多的音符演奏的形式,将音响材料迅速的分布到整个键盘,造成紧凑、轰鸣的音响效果。在作品引子部分就运用了这样的快速音阶型乐句的形式,在演奏引子乐句时,右手在一小节内从高音区迅速下行至低音区,给人以千军万马扫过战场的感觉,使乐曲在一开始就具有了疾风怒涛般的气势,充分表现出乐曲如乐队般紧凑、饱满的音响效果。在演奏中,配合上钢琴踏板的运用,令人仿佛觉得是在乐队定音鼓的烘托下,弓弦乐器亮丽而辉煌的华彩乐段。其次是和弦和八度的形式,和弦和八度的独特形式在李斯特钢琴作品的交响化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和弦的运用方式上,《英雄》中广泛运用了双手渐进式上行的和弦形式,并经常在乐句中穿插进前八后十六的节奏音型,将乐曲的情绪不断向前推进。整个乐句音乐织体紧凑而饱满,达到了音响浑厚、洪亮的效果,很好的起到了烘托乐曲氛围的作用,表现了英雄坚定、刚毅的性格。就像是乐队中铜管乐器组如号角般丰满而有力的齐奏,将乐曲的情绪带到一个新的层次。在八度的运用方式上,在《英雄》中出现了三种八度形式,分别是跳跃式、断奏式和连音式的八度形式。跳跃式和断奏式的八度形式其本身在音响上都带给人突出而明亮的感觉,在乐曲中,作者在右手高声部演奏跳跃和断奏式的八度的前提下,经常又在相隔八度的左手低声部加上一组同样弹法并与右手八度音完全相同的左手单音,这样,三个八度音齐奏使得乐曲的音响效果更加的坚定而富有动力,犹如乐队中嘹亮而高亢的小号采用断音奏法产生的音响效果,极富穿透力。

在《英雄》的八度技巧中,最著名的就是在乐曲的高潮部分从86至102小节的一段长达十七小节的左右手双八度快速齐奏,这段乐曲充分体现了《英雄》的交响化特征,该乐段采用六连音的节奏模式,属于连音式的八度形式,呈起伏状的旋律型,在“ff”即“很强”的力度下并注有“conbravura”即“在演奏中表现出辉煌的色彩”。这段长时间的左右手的双八度快速齐奏使乐曲的音响效果饱满而轰鸣,以恢宏而庞大的气势令曲子骤然变得开阔而明朗,并将乐曲带向高潮,仿佛是乐队在雄壮而浑厚的铜管乐器烘托下进行的全乐队的强奏,音响丰满而有力,令听者的情绪随着旋律的起伏而高低跌宕,使人仿佛看到英雄眼中的怒火与希望,带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最后是踏板的广泛运用,在李斯特之前的时期里,踏板并没有得到广泛的的运用,像莫扎特、胡梅尔等一类钢琴家都尽量避免运用踏板,因为大多数钢琴家认为踏板只是钢琴演奏的辅助工具,如果经常使用踏板就会导致手指的功能被削弱并使演奏显得不清纯、干净。而在李斯特看来,踏板的运用不再以和声的清纯、干净为首要目的,只要符合艺术形象的需要,李斯特不回避那些把不同和声的音响组合起来混为一体的踏板运用法。另一个方面,钢琴一件音响快速停歇的乐器,要延长钢琴音响共鸣的时间与效果,达到钢琴的交响化处理所需的饱满、浑厚的音响,就必须充分运用踏板。在《英雄》中,李斯特不仅广泛的运用了踏板,而且延长了踏板延续的时间,这样的踏板处理很好的突出和延续了旋律的主要音调,更重要的是,由于踏板的延长处理,进一步维持了音响的共鸣,使得双手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弹奏更丰富的织体,产生乐队般丰富的和声效果,从而构筑了立体化、交响化的音响效果。


二、达到乐队“丰富的音色”的方法

乐队“丰富的音色”是指在乐队中不同的乐器具备音色、音区、音强不同的特点,并且不同的乐器因其自身的构造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在乐队中各自承担着不同形式音乐织体的演奏。这些因素使乐队在实际演奏中产生的音色丰富多样且对比显著。在《英雄》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钢琴交响化方法,以达到乐队“丰富的音色”。首先是音区间对比的加大,钢琴是一件色彩单一的乐器,李斯特之前的大多数作曲家们在作曲中都尽可能的避免运用低音区和高音区的音,而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中音区,尽管他们为了增加乐曲的表现力在中音区用尽了种种手段,但是如此的做法仍然不能改变钢琴色彩单一的特点。而在《英雄》中,李斯特则广泛的运用了低音区与高音区的音,并加大了音区间的距离,由此很好的进行了不同音区间的对比,从而使作品的音响色彩更加丰富,不同音区间音色的对比也使人似乎听到乐队中不同音色乐器的对比,乐曲仿佛成为乐队的缩影,增强了作品的交响化效果。其次是左右手音型的特殊组合方式,在《英雄》中,左右手采用截然不同的音型组合方式是一个很显著的特点,这也是李斯特所进行的钢琴交响化处理中十分重要且别具特色的一个方面,左右手不同的音型织体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并模拟出交响乐队中不同乐器的音色,在左右手相互的对比衬托下使得乐曲的音色更加丰富多彩,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在作品的第63至72小节(见谱例2),右手是六连音式的快速琶音形式,织体密集;左手是平稳的跳跃式音型,织体宽松,由单音和八度组成,右手如同灵动的竖琴的音色,而左手则仿佛是浑厚的低音提琴拨弦产生的音色,不同的音乐色彩交织在一起,如同是用钢琴构筑一幅交响音画,丰富的音响使人脑海里不断浮现乐曲所描绘的画面,令人在听觉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最后是力度的变化,在《英雄》中,作者对力度变化所做的交响化处理主要是运用不同音区间的力度、色调变化,创造出模拟乐队音响的种种效果。如乐曲的第20至26小节,作者在标记“p”即“力度弱”的情况下又注明“un-pocomarcatoilcanto”即“突出强调主旋律”,这样的处理使得位于中低音区八度形式的主旋律与之后位于中高音区的和弦形成了应答式的鲜明对比。突出强调的位于中低音区的主旋律令人联想起有着浓厚音色的铜管乐器,而之后位于中高音区的应答式的和弦则令人联想起相对轻柔的木管乐器的音色,乐曲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英雄刚毅与柔情的双重性格。

李斯特为达到乐队“饱和的音响”所采用的钢琴交响化处理方法就其倾向性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融汇音响的方法汇成一个饱满、紧凑的整体,使乐曲的音响结构具有交响性和立体性;而李斯特为达到乐队“丰富的音色”所采用的钢琴交响化处理方法就其倾向性来说则是一种分离音响的方法,它在音响结构上的标新立异的处理,动摇了各种音响之间的联系,并使它们趋于分裂,从而产生鲜明的音色对比,丰富了乐曲的音色。但是,李斯特钢琴交响化处理上的这种融汇和分离并没有破坏它们的内在统一,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使钢琴交响化处理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