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曲式结构分析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为一个较为自由的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省略引入的展开部、省略主部主题和连接部的再现部,以及一个短小的尾声所构成。

引子:1~8小节
引子部分前四小节为极慢板,由沉重的八度音程开始,充满着强烈的戏剧性,奠定了全曲紧张、不安的调。从第五小节开始,速度加快一倍,调式调性十分稳定,为典型的降 b 小调主三和弦的分解,最终出现了主部主题。

呈示部:9~104小节

主部主题为降 b 小调,其旋律动力性很强,动机特点鲜明,节奏也是切分节奏的变形,这些都给人一种迷茫和紧张感觉,似乎是一种“不知道要到哪里去”的挣扎,体现出肖邦内心深处的不平静和深深的阴霾。而副部主题则转到降 b 小调的平行大调降 d 大调,这与传统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的创作方法相一致。副部主题的旋律与主部主题截然不同,富有歌唱性,织体也多以长音为主,体现出肖邦音乐“长线条”的旋律风格特征,副部似乎是表达肖邦内心那种虔诚的信仰与短暂的平
静。56~68小节,织体部分从简单的长音音程连接转变为典型的船歌风格,这使得右手旋律在富于歌唱性的基础上更加流动。不同的旋律、和声、织体等使得主部与副部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乐章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之间并不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对比关系,它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整个乐章的呈示部分。副部主题开始的短暂的平静只是痛苦呐喊的伏笔,真正的平静在第一乐章中是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短暂的平静和光明是内心痛苦和挣扎的一种
升华。

结束部

81~104小节的和声进行、旋律、节奏均开始发生极大的变化,音型由左手的分解和弦和右手的八度音变为柱立式和弦,节奏型也改为三连音。这一部分的调式调性从降 D 大调开始,之后一直是一种游离的状态,不停地出现半音、七度等不协和音程和带有和弦外音的旋律进行,并不断解决,使得音响效果的倾向性和旋律的紧张度都大大增加,这体现了肖邦内心那种迷茫、挣扎与对平静的渴望。旋律最终在第93小节处解决到了 C 大调,之后又过渡到降 D 大调,为展开部做准备。

展开部:105~168小节
  105~107小节的材料来自主部主题的动机材料,108~110小节的材料来源于副部主题。这两种材料在120小节之前一直在以宣叙调的形式交替出现,从121小节开始,这两种材料同时出现,最终在137~161小节达到了第一乐章的高潮。161小节开始一直到168小节是再现部的准备部分,这一部分左手的和声一直持续在降b 小调,从166小节开始,左手持续敲击的 F 音体现了和声做了属准备,展开部到此结束。

再现部:169~229小节
  此曲为肖邦创作成熟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肖邦在乐章内部结构上做了大胆地创新。这一乐章最大胆的创新除了体现在复杂的和声进行、主副部之间鲜明的戏剧性对比之外,还体现在再现部的结构上。此乐章的再现部直接从如歌的副部主题开始,并且奏鸣曲式独特的“调性附和”现象发生在再现部开始处,这是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早期奏鸣曲中从未有过的现象。

再现部的调式调性相对较稳定,一直是在降 b 小调的同主音大调降 B 大调上,在结束部(209小节)出现了降 b 小调的和弦,旋律色彩从明亮瞬间变得暗淡,音乐也燃起了激动的火苗。

尾声:229~241小节
  尾声部分与展开部开始的部分相似,材料来源于主部主题的动机和副部主题长音,二者同时出现,经过一长串华丽的旋律和和弦进行以总结全曲,以最强音停在了降 B 大调的主和弦上,第一乐章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