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汀 ,幼年即为神童,9岁时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1821年去维也纳,随萨列里与车尔尼学习。1823年在巴黎、1824年在伦敦演出(受到英王乔治四世接见)。1823-1835年住在巴黎,与柏辽兹和肖邦以及文学界、绘画界名流交往。他享有风格趣味华丽非凡的钢琴炫技大师的声名,盛极一时。1833年起与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同居,生子女三人,女儿科西玛先嫁比洛,后嫁瓦格纳。1840-1847年,在欧洲、俄国等地巡回演出,与卡洛琳·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同居。1848-1859年,任魏玛宫廷乐长,在此十年中指挥演出大量作品,特别是柏辽兹和瓦格纳的作品,使魏玛一跃而为显赫的音乐中心。1850年指挥《罗恩格林》的首演。这十年也是李斯特自己的创作丰收的年代:作有《浮士德》 和《但丁》2首交响曲、12首交响诗和其他许多作品。1860年起住在罗马艾斯特庄园,1865年接受低品神职而成为李斯特神父,这一时期创作许多宗教音乐,包括《圣伊丽莎白轶事》和《基督》。1869年起,往返于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三地之间,其风流韵事仍为全欧洲的话柄。最后5年致力于教学工作,门生中有西洛蒂、拉蒙德和魏因加特纳等人;同时,创作进入重要的新阶段,每首作品的和声都有重要创新,如《愁云》和《死神恰尔达什》,预示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1886年75岁生日巡回演出,重访巴黎和伦敦,同年在德国拜罗伊特因肺炎发作,在女婿瓦格纳家中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具有炫技特技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狂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陶醉。这种辉煌浪漫。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确立起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李斯特将原来背朝听众的演奏位置变为侧面,使演奏家的情感与听众更易沟通,而且形成了辉煌浪漫的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他与同在巴黎的肖邦一起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晚年的李斯特,开始收敛了他的炫目的技巧,尤其在他的晚年小品中,看似简单的音符,内中却暗藏了深不可测的玄机。
创作作品
钢琴作品:2首《钢琴协奏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24首大练习曲》、《12首高级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1首《奏鸣曲》、3套曲集《旅行年代》,还有100多首改编的钢琴曲等。
奏鸣曲
《b小调钢琴奏鸣曲》(R.21,1852-1853)是李斯特少有的无标题作品,它严峻、肃穆、内省的风格及结构手法与他的交响诗相近,奏鸣曲采用单乐 章结构和单一主题(Monothematic)的发展手法,将四个乐章的内容含量组织在一个包含呈示、展开和再现部分的大型乐章中,主题由多个动机材料构 成,以其变化形态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材料间的互相关联与冲突更增添整个作品的戏剧性。
匈牙利狂想曲
《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ies,R•106,1846-1885)是李斯特最受欢迎的钢琴作品,一共有19首,同代人将此作中的数首改编成管弦乐的形式。尽管20 世纪的人们已经明确吉普赛音乐并非真正的匈牙利民间音乐,但这部持续创作了近40年的整套作品,就像肖邦的玛祖卡一样是维系李斯特与其祖国之间的纽带。李 斯特在论文《匈牙利的吉普赛人及其音乐》(1859)里,充满感情地回忆到自己的少年时代,那种从吉普赛人生活和歌舞中才能体会到的欢乐与魔力,那种充满 自由闪光、意外节奏及装饰音,质朴的旋律和瞬间的变换等等,而这些都被李斯特巧妙地编织到狂想曲中,以表达自己身为“匈牙利人”的深情。
每首狂想曲的气质不尽相同,结构比较自由。升c小调第2号既舒展又狂放,乐谱标明为典型的匈牙利恰尔达什(csardas)民间舞曲,由两大部分构成:带 较慢引子的“拉苏”(Lassu)和快速的“弗里兹卡”(Friszka),第1部分(升c小调)内含对比和再现的性质,第2部分(升叫、调与升F大调) 由一系列舞曲相接而成,其间穿插变奏和对比,总的速度越来越快直至高潮结束。第6首的基本结构与第2首相似,只是第2部分的材料(降b小调)更为集中,如 果以调性分析也可谓四部对比结构(降D一升C一降D大调一降b到降D),最后段落充分发挥李斯特惯用的双手8度与音区跳动等高难技巧,使乐曲在欢腾的激情 中结束。第5首更像是一首在不同调上咏唱的抒情歌。而第15首是根据李斯特的管弦乐曲《拉科齐进行曲》 (RakoczyMarch,R•439,1865)主题改编而成,那是一首匈牙利民族斗争史上的著名乐曲,柏辽兹在《浮士德的责罚》中也使用过这个昂扬 奋发的曲调。
改编曲
李斯特为了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需要,根据其他作曲家的整部作品或主题进行缩编及改编的各类作品达350多首(包括李斯特将自己其他体裁改为钢琴曲的作品)。 改编曲这种形式在19世纪的音乐生活中非常普遍,其价值却有很大差别,李斯特在其中充分显示出他作为钢琴大师即兴演奏的高超技巧,同时体现出他所持的浪漫 派观念,即演奏家对原作可以进行再次领悟及创造性的发挥。当李斯特听完柏辽兹《幻想交响曲》首演的当晚,就将其缩编为钢琴曲,进而将其传播开来;他用帕格 尼尼的素材写的作品证明了他与帕格尼尼灵犀相通;而他内心对肖邦的敬爱和对波兰的同情也体现在肖邦作品改编曲中。在李斯特庞大的改编曲目里不仅包括西方音 乐史上诸多重要人物,也有那些无名作曲家的作品,这对当时音乐的普及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起到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