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情感表现分析

全曲由三段式结构构成,前奏(1-19 节)—主题(20-102 节)—尾声(103-119节)。紧凑的曲式结构是李斯特浪漫派崇尚自由、解放个性、不拘泥于形式的惯用写作手法,本曲前奏与尾声形成首尾呼应的格式框定了音乐的整体框架,同时都以简练的乐句快速呈现了三个重复音体现的写作动机,把英雄的刚毅英勇直接渲染出来,没有繁杂冗余的铺垫,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前奏厚重稳健的开始而不失激情,在开放式收束中将音乐推入主题。主题部分共计六句,除第一句是点睛主题之笔,其他五句均以变奏形式越来越推进乐曲的发展直至曲子的高潮部分。尾声以稍微慢于前奏的速度将主题引向主—属—主这种极为有力量的完全收束,开启了最后激昂奋勇无畏的英雄形象的终章。

一、作品的情感特征及表现

(一)标题

作品标题首先奠定了音乐的厚重氛围,明确的将英雄这个气势磅礴具有英勇善战敢于向世俗浮华抵抗的光辉形象的基调奠定下来。

(二)音乐动机、节奏型

全曲有很多以三个重复音为主题动机的写作,李斯特将动机贯穿于时间的横向发展里,例如前奏和主题中始终保持呈现的三个重复音的主题动机,以双手重音八度远距离跳跃、断奏十分明确的给人以果敢、坚定的意味,配以全曲 4/4 拍的节奏,进一步加强了英雄刚毅坚定的性格。同时,利用短时间内快速呈现多音符的方式来渲染千军万马怒吼踏蹄沙场的场面。这也在前奏部分以单独一个小节全三十二分音符的形式由高向低激流而下,情绪也是在力度极其短暂的时间里由 ff向 P 急剧的突变而得到烘托。

(三)织体

作品织体没有独立的以伴奏形式表现,而是融合性的与旋律交织在一起,形成横向纵向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音响效果上强化了旋律形象的分量。例如作品将主调复调音乐结构相结合,复调的加入使得钢琴这种音域广阔且具有戏剧性张力的乐器被应用的淋漓尽致。横向保持动机,纵向多声部交替的呈现主题或主题变奏型,紧凑、连续、快速的演奏让钢琴在音响效果上浑厚的轰鸣,气势上呈现出不服输不低头勇于顽抗的英雄精神,直至 86 小节双手八度亢奋的向高潮部分引入,丰满有力的听觉就好比英雄倾泻而出的怒火和希望之光,跌宕起伏的音乐让人们对英雄这一光辉的形象瞬间产生无限遐想。

情感美学

艺术美学是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一环,李斯特身处潮流的大时代,作为浪漫主义风格的领导性人物,丰富音乐理念提升审美趣味是其追求自由、平等、个性化、自我的目的。将音乐创作和演奏进行“诗意”化,加入文学色彩,这在当时社会是惯用创作手法,人们也是十分受用的,作曲家提升自身审美趣味并将之融于艺术创作把音乐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李斯特认为只有形式与内涵相统一的作品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受当时文学思想的影响,崇尚情感、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注重形式与内容相符,李斯特正是支持了黑格尔的观点,认为音乐的情感来源于音乐的内容,也就是在音乐作品中一定要有作曲家个人真实的情感。情感美学在李斯特的创作、技法、表演中都有独特的见解,强烈突出个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个性。


表演美学

另外,表演美学贯穿于李斯特的演奏生涯,在炫技和以肢体渲染氛围上李斯特是这方面的领军人物。他优秀的即兴表演能力可以随着个人主观情绪或台下观众的需求随时随地秀上一段,用其擅长的夸张和令人激动的演奏方式带动观众沉浸在作品带来的兴奋中。英雄的形象由李斯特通过他个人成长经历的所见所闻而塑造成型,融入了李斯特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所有情绪和理解,有了这些前提作为铺垫,《英雄》这首作品才得以问世。表演美学很大程度上从外在的表现上非常直接引导了观众理解作品的方向,就如《英雄》这部作品,需要演奏者通过夸张的躯体幅度来进行快速转换音域的演奏,这要求演奏者自己需要融入作品,头脑和肢体都要很好的对作品有所考虑才能表达出作品的味道,当技术纯熟的演奏者达到了理解艺术的层面,他在演奏时必然会做出符合艺术内涵的外在演奏,可以很好的带动观赏者共同分享自己所理解的音乐。这也呼应了前面所说李斯特情感美学的要求,在实践上达到形式与音乐内容想统一的这一观点。可以说情感美学和表演美学是李斯特艺术情趣发展的两根互相平行的路线,它们在不同阶段形成闭合环式的运作方式,演奏者将作曲家的思想通过音乐作品这个媒介向人们传递出来,人们获得感官、精神满足时也将收获的情愫和理解向社会传达,最终成为良性的艺术、人文、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共同交融,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