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b小调奏鸣曲》的时代背景
肖邦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因其创作几乎都在钢琴领域,且作品具有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因此被誉为“钢琴诗人”。著名的《降 b 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肖邦在沿用早期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四个乐章的形式的基础上,在乐章的性质和结构上进行大胆地创新,复杂的和声和旋律使得全曲的整体基调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之中,无处不体现着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内心深处无处诉说的痛苦和悲伤。
《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肖邦创作生涯成熟期的作品,此时 的肖邦不像18岁创作第一奏鸣曲那样生涩,以至于破坏曲子的质朴 性,他这时的创作不再是只有单一的音乐形象,舒曼将其称之为 “神秘莫测的,好像脸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时的肖邦 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在那个美丽与充满爱意的环境中,肖邦的才 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作出了这首“亦妙莫测”的《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
一八三九年创作的著名乐曲《降b小调奏鸣曲》,创作地点是乔治·桑的故乡所在,也就是法国诺罕。法国诺罕对于肖邦来说,是他最向往的地方,在他的观点里,在这里可以得到完美休息契机和精神极限的放松。在这个隐居的地方,肖邦和他的妻子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里与世无争,这里远离喧闹。以至于肖邦的肺结核病都显得减轻了不少。肖邦在这里生命力得到了无限的放大这充分激发肖邦无限的创造欲望。
肖邦是在法国成名的,但是在他的内心中总有一块抹不去的阴霾,那么就是他已经沦陷的祖国,就是波兰这个国家。肖邦的作品本来以甜蜜灿烂的旋律著称的。但是,这首创作出来的奏鸣曲却一改以往的风格。在我们听起来,似乎有着这样的感觉,那就是阴霾的天空下,阴沉的小雨稀疏不断,在压抑的空气里心情极端的沉痛。一群麻木的行人,机械地向墓碑出走去。那种情景何等悲伤,何等惨烈。这首奏鸣曲将肖邦内心深处的悲伤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肖邦在这个创作作品当中,倾注的是其对于祖国沦陷的满腔悲愤,是对故土祖国的无限思念。这其中也不乏肖邦对敌斗争的坚强决心和为祖国捐躯的英雄们沉痛的悼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