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叙事曲”一词选用自法文“ballade”,来源于普罗封斯语“ballata”(舞蹈歌曲),这个字又来源于 bellare(跳舞);现代英语中的 ballad,ball,ballet 也都同出一源。在意大利文中“ballata”意为舞曲,和“ballade”原指当跳舞时演唱或伴奏舞蹈的曲子。法文的“ballade”像英文的“ballad”一样,指适合于歌唱或背诵的短小而通俗的故事诗,而这里的叙事曲描述的是宏伟的史诗。
肖邦在音乐形式上是一个革新者,不会用已有的、前人的、固定的曲式结构去创作新作品,在他的眼中曲式结构是为音乐服务的。他在叙事曲的创作中,把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的原则和回旋曲式的原则结合起来,运用变奏曲式原则,或者回旋曲式原则展示叙事的发展性格,运用奏鸣曲式的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戏剧性的内容。《g 小调叙事曲》从 1831 年写作,与 1835 年完成,后发表于1836 年。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是从波兰浪漫主义文学最伟人的代表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中得到灵感,这首长诗讲述的是幼年被俘虏,不堪忍受祖国遭到外族奴役的波兰英雄,后以身殉国的故事,整首乐曲音乐亢奋,悲壮又气势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