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从周代分封看《论语》中理想的社会结构

《论语》中不乏平易近人的文字,但因为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2500年,有一些文字的社会背景已然久远,具体语境较为复杂,对今天的普通读者而言,已经比较陌生了。这就需要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一概览。

《论语》的经典注本

要研读经典,离不开注本。《论语》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注本繁多,据日本学者林泰辅在上个世纪前半期的不完全统计,关于《论语》的著作已经超过3000种。近二十年来,相关注译书籍增长更快。因此,我们需要择优阅读。《四库全书》的编修者为收录的每一部书写了书评,他们称之为“提要”,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被后人称为学习传统学问的津梁,良有以也。

    最近,江西南昌附近发现了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一批竹简,有学者认为可能包含失传已久的《齐论》。何谓《齐论》?这得从《论语》的成书说起。前面钱老师已经讲过,所谓“论语”是指将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载的孔夫子及其弟子的话语,按伦次编订而成的书册。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而《论语》的大体形成于战国时期。《论语》成于多人之手,不可避免地留下修饰的痕迹,如果你们细细读过《论语》,会发现文风偶有不同,尤其在后面五篇存在一些比较整齐的句组,这一般被认为是战国时期文字的特征。同样,因为编订者选取的内容不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西汉初年,鲁、齐两地流传着两种不同版本的《论语》,即《鲁论》和《齐论》。这两种版本大部分内容差不多,但各有师传和解说,最明显的不同是《齐论》有22篇,比《鲁论》多出《问王》、《知道》两篇。汉武帝初年,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为了扩建宫室,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中发现了用周代古文——即大篆,秦国文字为小篆,汉代用隶书,时称今文——书写的《论语》(当时墙壁用土夯成,书简材质为竹木,适合藏纳),篇章与齐、鲁二《论语》小异,被称为《古论》。孔子十世孙孔安国辨识文字,并做了传注。汉成帝年间,原太子太傅安昌侯张禹以《鲁论》为基础,厘定篇目和文字,参考《齐论》加以讲说,世人称为“张侯《论》”。其内容更完备,作者兼有帝师的尊崇,为学者重视,逐渐取代齐鲁二《论》。东汉末年,扶风马融训说古《论》。其弟子高密郑玄以张侯《论》为底本,参考古《论》,作《论语注》。三国时期,魏何晏(曹操养子)等人注释《论语》,采集西汉孔安国,东汉包咸、周氏、马融、郑玄,时人陈群、王肃、周生烈等八家传说,偶尔加上自己的意见,称为《论语集解》。今天其它古注本都亡佚了,我们要探寻汉晋古注的面貌只能通过它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我们知道,东汉中期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称为蔡侯纸,到南朝时逐渐普及。这深深影响了中国典籍的传播。在经典的传注方面,此前的注一般被认为是古注,价值不一般。南朝梁皇侃为何晏《集解》作疏,称为《论语集解义疏》,通常称为《论语义疏》(简称《皇疏》),因为当时玄学盛行,《皇疏》也受到一些熏染,但它依然是北宋之前最流行的注本。南宋以后《皇疏》在中国亡佚,晚至清朝初年方从日本找回,乾隆年间编入《四库全书》。现已有标点本,收入“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系列,中华书局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