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一、司马光的生平

司马光出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享年68岁。他出生在光州光山县,他的父亲司马池当时是知县,所以给他取名“光”。《周易·坤·彖辞》:“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要想德行“光大”,应当仿效《坤》德之厚重敦实,所以他的字为“君实”。他的老家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所以跟随他学习的人称之为涑水先生。他注重一个“迂”字,所以晚年号迂叟。

司马光家世清白而又贫寒。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魏晋之际的重臣司马孚。司马孚大家不一定熟悉,但他的哥哥大家都知道,司马懿。司马懿的儿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地位不可谓不尊贵。他的孙辈的一脉迁至北宋的夏县一代定居,到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的时候,已经六百多百年了。历经了北朝隋唐五代的变迁,司马氏早已变为寻常的贫寒百姓家。司马池作知县的时候也只有一头驴驮着家当,他是个清官,视不义之财如浮云。司马光晚年给自己儿子司马康说“吾本寒家”,确实是实话。司马氏虽然贫寒,但家风孝悌醇厚,在当地颇有些名望。司马池游宦四方,司马光从小也跟着去了不少地方,江南、四川、洛阳等等,当然还有都城汴京。司马光的家庭教育很严格,他从六岁开始在家塾接受系统的教育。这是司马光生长的家庭环境。

大家熟知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能发生在他入私塾之前,约相当于现在幼儿园大班,5周岁的样子。当时的水缸跟今天我们见到的水缸材质并不一样。司马光砸缸,并不需要多大力气。这个故事主要反映的是他的沉着和应变力,这对于一名五六岁的小孩子来说相当难得,应该是有些异于常人的天赋,也就是说,司马光是个早慧的孩子。

司马池是个朴实平易的人,这直接影响了司马光的性格,他也成为一个质朴的人,从小喜欢质朴的东西。他从不喜欢佩戴花饰,一生只佩戴过一次花,那就是他中进士的时候,那是皇帝赏赐的花,不戴不行。在学习方面,他的背诵能力不强,但能够很快复述学到内容。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听到家塾里的先生给大一些的学生讲《左传》,只听了一遍,回家就能给父亲复述事件的前因后果,这让他的父亲很惊奇。《左传》是我们说的“十三经”中的一部,全名《春秋左氏传》,是左氏为《春秋》做的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从此喜欢上了《左传》,后来他编写《资治通鉴》也与此有关。他喜欢史类著作的质朴,不喜欢当时流行的四六骈体文。宋神宗即位后,差遣司马光出任翰林学士,司马光不干,因为翰林学士要给皇帝书写诏书,当时宋朝的惯例需要写作四六骈文。大家可能想,不就是个学士嘛,我大学本科毕业就是学士了!其实,这两种学士可是天壤之别。宋朝的翰林学士是延续了唐朝中期以后的制度,地位非同一般。唐德宗以后,因为天下离乱、时事多艰,常需要有随时商议机要的人,翰林学士就在中枢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后成为定制,凡是任命将相、册立太子、宣布征战或大赦天下,都需要事先有翰林学士承命撰写,次日在朝堂之上当众宣布。特别是任命宰相,不能有宰相经手,一定是翰林学士经手。唐朝时,翰林学士是皇帝直接差遣的职务,不在职官之内,其本身必然有官职。宋朝的翰林学士不仅由皇帝任命,而且成了正式官职,只有资历最深的官员才任命为翰林学士,这意味着他很快就可以升为宰相了。这样,翰林学士就成了当时仕途最为显赫、最荣贵的位置。就是这么重要的职位,司马光因为不愿写四六骈文,不愿意玩儿虚的,就一推再推,最后是皇帝派人把他拉过来,硬把委任书塞到他的手里,才算完成了任命。这种质朴的性格也影响了他对所编写史书体例的选择,稍后我们详细讲。

司马光也是个勤奋而又有恒心的人。他的背诵能力不太强,少年时读书,比各位兄弟同窗背得慢。他觉得这样不行,就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猛下工夫,直到背熟为止,最终形成习惯。他在《家塾记》中告诫子弟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论语》里记载古语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易传》也说:“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彖辞》)编写大部头的史学著作更是离不开这种博闻强识的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司马光一生很好地践行了“勤”、“恒”二字。

司马光做过华州判官(20岁,中进士后的第一个正式职务)和开封府的推官(1058年),判官、推官都需要推定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历史学家而言都是有益的锻炼。他还修过仁宗的《起居注》,更是直接的史学写作。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和,熙宁四年,司马光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离开都城开封,开始了十五年的闲职(宋代的一个现象)。十五年的洛阳交友。

邵雍(独乐园与安乐窝。司马光认为曹操“是夺之于盗手,非取之于汉室也”,邵雍不同意,司马光改了。踏实人、九分人。

范镇(挚友)。

二程(程颐的两问题:如何看待唐太宗和肃宗,如何看魏征。与司马光不一致)。

朋友的价值。同道相互扶持、避免“独学而无友”。

当然,要成就一件大事情,只有个人的能力肯定是不够的,还得生逢其时,所谓“时势造英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生活的北宋是赵匡胤建立的。他在公元960年取代后周称帝,进而完成了中国主体部分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五代的百年乱局。如何实现长久的太平、不再重蹈唐末五代的覆辙,是皇帝和士大夫阶层都在思考的问题。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压制武将,重用文官,限制了武人割据的可能性,也使得文人士大夫的地位比此前任何时代都要高,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化昌盛、文人辈出的时代。(此处主要是强调文化。这个情况可能和大家的常识有所不同,一般都是重视汉唐。)《资治通鉴》就是为了让皇帝更好地吸取历史经验而编写的。

二、《资治通鉴》的编纂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300多万字,现在的通行本是中华书局的点校本,附有司马光等人编的《通鉴考异》以及宋元之际胡三省的注释,共计600多万字。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是怎样开启和完成的呢?

(一)“奉敕”编撰。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四十八岁,他给宋英宗上书,附带了自己编写的编年体史书《通志》,共八卷。司马光说:“纪传之体,文字繁多,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欲上自战国,下至五代,凡关国家盛衰,生民休戚,善可以为法,恶可以为戒者,依照《左氏传》体,为编年一书,书名《通志》。约战国至秦二世为八卷而进。”该书参考了《史记》以及其它材料的材料,记载分析了三家分晋到秦二世灭亡的历史,“于七国兴亡之迹,大略可见”。英宗认为此书意义非凡,下诏书让司马光继续编写历代君臣事迹。同时司马光也找到了他的第一个助手刘恕(字道原)。第二年春天英宗就驾崩,他的儿子宋神宗即位。此年秋天,司马光第一次给皇帝进读《通志》,宋神宗御赐书序,提名为《资治通鉴》,并赏赐自己颖王旧邸的藏书2402卷(当时没有活字印刷,没有分页装订,书籍不易获得,一般人家不可能有这么多书),在秘阁设置书局,提供笔墨等必要材料。后来,书局一直跟随司马光。

(二)专家分工合作。

1.重要助手:

刘恕(1032-1078年),字道原,筠州高安(今属于江西)人,1049年明经(简单介绍,可见其博闻强记)第一名。主要分担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遇史事纷错难治者,辄以委之”。

刘攽(1023-1089年),字贡父,江西人,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有家学,长于两汉史,尤其是汉书,与兄刘敞、侄子奉世,后世被称为“墨庄三刘”。主要负责史记、前后汉书的整理。

范祖禹(1041-1098年),字淳甫、梦得,入书局最晚,但时间最长。书局迁往洛阳之后,是司马光随身的唯一助手。(其他二人通过书信保持联系。)专门负责唐史。

2.长编、考异之法。

3.司马光负责删改、定稿。

工作量极大。一屋子稿子,汗牛充栋。司马光在最后的成书的。

4.陆续分批进读。元丰七年(1084年)十二月三日,修成《唐纪》81卷、《五代纪》29卷、目录30卷、《考异》30卷(重要,体现君子之风),共170卷。《资治通鉴》全书修成。第二年三月五日,神宗驾崩,哲宗即位。五月25日,启用司马光为相。元祐元年(1086年)正月二十,司马光请病假。四月六日,王安石病故。九月一日,司马光病故。十月,国子监奉敕镂雕《资治通鉴》。

三、《资治通鉴》的特点与价值

(一)就体例而言——1.编年。2.通。

(二)就目的而言——儒家思想趋向。1.重德化。2.经世致用。

(三)就价值而言——1.史学价值。2.经验总结。(为君、为臣、为人)

(四)受到后人重视:1.四库提要:网络宏富、体大思精

2.朱元璋、康熙、乾隆、毛公等帝王喜欢。

3.曾国藩: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4.王夫之: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