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濂溪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行。無極之真,二五之真,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2,濂溪曰:誠無爲,幾善惡。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謂聖,複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3,伊川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動"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達道"。
4、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觀其所見何如耳。
5、乾,天也。天者,乾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
6、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
7、天所賦爲命,物所受爲性。
8、鬼神者,造化之迹也。
9、剝之爲卦,諸陽消剝已盡,獨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碩大之果,不見食,將有複生之理。上九亦變,則純陰矣。然陽無可盡之理。變於上則生於下,無間可容息也。聖人發明此理,以見陽與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剝盡則爲純坤,豈複有陽乎?"曰:以卦配月,則坤當十月。以氣消息言,則陽剝爲坤,陽來爲複,陽未嘗盡也。剝盡於上,則複生於下矣。故十月謂之陽月,恐疑其無陽也。陰亦然。聖人不言耳。
10、一陽複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爲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11、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12、有感必有應。凡有動皆爲感,感則必有應。所應複爲感,所感複有應,所以不已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觀之可也。
13、天下之理,終而複始,所以恒而不窮。恒,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恒矣。惟隨時變異,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14、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棄也。人苟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者。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爲,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天下自棄自暴者,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聖人以其自絕於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
既曰下愚,其能革面何也?曰:心雖絕於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則與人同也。惟其有與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15、在物爲理,處物爲義。
16、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17、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