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平
(1)生卒年、故里。
生于周烈王四年(BC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BC289年)。
孔子死后百年,孟子生;孟子死,荀子已成年。
(2)周游列国。齐宣、梁惠、滕文
(3)晚年教授生徒,与弟子编订《孟子》。
2.孟子的学源
(1)曾思门下,受学于子思门人(一说儿子)。
a孔子死后,儒学分为八。b曾子思想侧重点(自省吾心、孝、慎终追远)。
(2)孟子自觉地以孔子传人自居。
1.梁启超认为公孙丑、万章等弟子所编定。《史记》孟子也参与其中。最终编定于弟子之手。
2.《孟子》七篇,汉志认为只是内篇,并有外篇行世,后为赵岐证为不实。
现存《孟子》基本为足本。赵岐261章,现存258章;赵岐34685字,现存35410字。
3.《孟子》的浮沉。韩愈、二程、朱熹
4.经典注本
(1)赵岐《孟子疏》。
(2)朱熹《孟子集注》。读孟子法。
(3)焦循《孟子正义》。
(4)杨伯峻《孟子今译》。
1.思想特色(对孔子的发展):
(1)批判性强。(护教色彩浓厚)
(2)明确天人关系。(天以天下与人)
(3)更严格辨别义与利。
(4)多谈性、心。a孔:经验性的叙述(性相近、上智下愚不移)。孟:性善说。b孔:不明晰(志于学……从心所欲、一以贯之)。孟:突显心字(求放心、不动心)
2.政治理想(与朱元璋的斗争)
3.大丈夫说。
(1)目标:成为大丈夫
(2)方法:养气、尽心、读书
4.读书法。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万章上》)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