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小保方晴子,1983年出生于日本千叶县松户市,曾在松户市立第六中学、东邦大学附属东邦高等学校就读。2002年4月,通过AO入试(与日本全国高考不同,通过报考志愿材料、大学自办招生笔试与面试方式选拔学生,相当于我国的高考自主招生选拔)途径,小保方晴子进入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应用化学专业学习,并于2006年3月毕业。
本科期间,小保方晴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生物领域。2006年进入早稻田大学研究生后,在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大和雅之教授的指导与合作下,小保方晴子在早稻田大学的研究方向转向医学-工学交叉科学研究领域。大和雅之是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尖端生命医学研究所的再生医学教授,同时也是小保方晴子论文的合作作者。2008年,小保方晴子获得早稻田大学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学位。
2008~2009年,在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习期间,小保方晴子在哈佛大学医学部查尔斯·维坎提(Charles Vacanti)教授的研究室中留学工作,从事万能细胞相关研究。查尔斯·维坎提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麻醉学和组织工程学专家,其最著名的成就莫过于1997年首次在一只小鼠的背上生出一个人耳形状的软骨。毕业后小保方晴子与其仍有联系,2014年小保方晴子的STAP细胞文章即以查尔斯·维坎提为通讯作者。
2010年,小保方晴子回到日本,并于2011年3月凭借论文《三胚叶由来组织共同全能性体干细胞探索》,从早稻田大学大学院先进理工学研究科生命医科学专业博士毕业。2011年中,小保方晴子加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若山照彦研究团队,并成为客座研究员,于2013年升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育与再生医学综合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
可重复性质疑
就在两篇论文正式在线发表的当天(2014年1月29日),美国干细胞学者Paul Knoepfler即提出了关于实验可重复性的疑问,随后收集了其他研究组的验证结果,发现共有11位学者或研究组给出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中9组无法重复,1组正在进行,只有1个实验小组成功重复。且能重复出来实验的学者Yoshiyuki Seki[15]在2月13日表示,在B27 + LIF细胞里验证不了结果,但是在serum + LIF里可以检测到微弱的信号,但是还存在很多死细胞,所以这一重复结果只是有限的重复结果。
这一结果引起了《自然》杂志的重视。2014年2月,《自然》方面展开调查,发现有十位杰出的干细胞学家表示无法重现小保方的研究结果,不过,这些尝试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选用小保方晴子所使用的细胞类型。2014年2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克隆专家周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部分他所使用的小鼠细胞在进行酸处理后也都死亡了,但“建立实验系统可能是很棘手的事情,”他说:“对一个经验丰富的实验室而言简单的实验,对其他人而言也许是极端困难的。我不会单凭我实验室无法再现这项技术就怀疑该工作的真实性。”
论文造假质疑
2014年2月4日,科学论坛PubPeer陆续对这篇论文提出争议意见,其争议点集中在两点:
1.第一篇论文的Figure 1i涉嫌造假: "At higher magnification the background of that lane 3 is darker than the rest of the gel. Also vertical straight change background on each side."(第三条泳道与其他部分的颜色深浅不一致)。
2.第二篇文章的Fig. 1b和Fig. 2g有相似之处。
但这两个问题并不能对全文的结论造成根本的动摇,因此起初并未引起重视。
博士论文造假
然而2014年2月10日,日本一学术不端监督推特账号通过比对小保方晴子的博士论文与《自然》杂志STAP论文,提出了两个更为严重的问题:
1.小保方晴子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明显重复使用了两张其博士学位论文上的图片。她的博士论文中使用该图片是用于表示该细胞原本就处于胚胎状态,而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中再次被使用的图片,却称该细胞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实验中通过不同的实验刺激而回到胚胎状态的。(左图为博士论文中照片,右图为《自然》杂志照片)
2.小保方晴子2011年向早稻田大学提交的英语博士毕业论文,开头部分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网站的文章基本相同,其中完整复制了所有引用,甚至包括语法错误。
授予小保方晴子博士学位的早稻田大学开始着手对其博士论文中被指出的不自然的画像疑点进行调查,但同时也表示就算最终判定论文中引用画像被取消,但处理结果不影响她的博士论文研究目的。
博士论文造假问题的揭露引发了一系列撤回该文章的呼吁,呼吁者中不乏日本科学界权威性人物。但是,最具破坏性的呼吁来自于该文章其中一位共同作者:山梨大学的克隆专家若山照彦。在NHK的访问中,他表示对该文章已经失去信心。“文章出现了太多的问题与疑惑,我觉得我们需要等待一些确切的证据。”
若山呼吁开展一项对实验记录的调查,检查这一实验的实验记录本以及数据。若山指出,“为了检查该文章的合理性,我们必须撤回文章,然后准备准确的数据以及真实的实验图片,再充满信心地去论证那篇文章是正确的。”他还表示他已经联系了文章的所有作者,希望他们都同意撤稿。而日本理化学所则表示,该事件仍在调查中。
“STAP细胞”学术造假事件
曾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的小保方晴子及其研究团队去年1月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成功培育出了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新型“万能细胞”——“STAP细胞”。但很快有众多研究人员揭露该论文存在多处疑点。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当年4月1日宣布这篇论文存在“捏造”和“篡改”。小保方晴子的“学术女神”形象崩塌,其博士论文问题也被摆到聚光灯下。[3]
有研究人员在网上揭露小保方晴子向早稻田大学提交的博士论文有诸多可疑之处,例如占其论文五分之一篇幅的20多页内容几乎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网站上的一篇科普文章完全相同。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调查小组于今年9月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宣布,他们通过对小保方晴子留存的实验材料进行调查,确定所谓新型“万能细胞”实际全都来自该研究所保存的胚胎干细胞。[4]
博士学位被正式取消
日本早稻田大学于2015年11月2日宣布,正式取消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学位。早稻田大学去年认定小保方晴子的博士论文存在盗用图片等问题,要求其在1年内进行修改,重新提交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但早稻田大学最终认定小保方晴子修改后的论文未能达到审查要求,故正式撤销其博士学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