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两个时代的苏联科技史上的"李森科事件"将苏联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引向了一个黑暗的深渊。
李森科本学识浅薄、无甚建树,却荣居苏联科学院、列宁全苏科学院和乌克兰科学院的三科院士,他以"红衣主教"、首席科学家的淫威独霸苏联科学界三四十年。
1930-1960年,在苏联科技史上发生的"李森科事件"就是科学与政治斗争、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科学论争的可悲事件。
李森科的反对者开始面临噩运。
穆勒逃脱了秘密警察的追捕,而瓦维洛夫则于1940年被捕,先是被判极刑,后又改判为20年监禁,1943年因营养不良在监狱中死去。
1935年,李森科获得乌克兰科学院院士、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士的称号,并当上了敖德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国防做出了巨大贡献,苏联科学家的影响大为增加。有人因此希望战后放松对科学家的控制。
在1946—1947年,这种改进似乎有所出现。1947年苏联生物学家锡马尔豪森在苏联主要哲学刊物上,发表了明确批判李森科主义的文章。
1948年,当时在中央委员会主管科学的官员尤里·日丹诺夫(斯大林的主要助手之一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斯大林的女婿)接受了包括耶弗罗意蒙孙(V.P.Efroimson)、留比晓夫(A.A.Liubishchev)在内的苏联生物学家向中央委员会的控诉,认为李森科否定孟德尔遗传学是错误的。
日丹诺夫在随后的一次报告中对李森科进行了批判。
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1991年获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哲学博士。
1991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
1994年在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
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7年饶毅决定回国 ,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13年9月卸任。
施一公,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在Smad对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的调控机理、磷酸酶PP2A的结构生物学方面做出过有国际影响的工作。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