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对《月亮颂》进行完美的钢琴伴奏,弹奏者不但要富有高超的弹奏技术,还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这就要求伴奏者要对《月亮颂》的创作背景与诗歌性的内涵加以了解和认识,在钢琴弹奏过程当中既要表现出其优雅的风格,又要对其幽静细腻的情感加以表达。
就《月亮颂》乐队伴奏而言,会运用诸多管弦乐器,管弦乐队的伴奏构成体现在对音乐表现的整体形态上,弦乐是德沃夏克歌剧《水仙女》咏叹调管弦乐伴奏中的主要部分,其与咏叹调《水仙女》的人声部分形成融合,充分表达了悲剧性爱情主题的音乐色彩,其追求音乐色彩的对比以及歌剧之中发生的戏剧性变化等特点。
这首咏叹调的前奏是由一连串的琶音开始的,模仿了乐队中的竖琴及歌剧中的水流声,琶音要贴键弹,触键快速但不能太用力,声音出来的要清脆明亮。
接着是连续几小节的柱式和弦,慢触键有感情的弹奏出来。然后在第九小节出现了复调织体,这部分需要突出高声部旋律,这里就需要演奏者在触键时,尽量的控制好让其他的声部弱下去,提高并突出高声部的旋律。
间奏部分是以跳音及快速半音阶滑动的的音型出现的,正是钢琴中的半音阶的不协和音程以及跳音节奏型,生动的刻画出湖水的微波荡漾,又恰似水仙女鲁莎尔卡因为爱情而激动不安的心。这种不协和的半音阶一般就是用来表现激动紧张的心情,再加上半音阶后紧跟着的跳音更表现出了水仙女那躁动的心情。
这里右手的六十四分音符需要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技巧,连奏的半音阶需要贴键快速并清晰的的弹出来,跳音更是考验演奏者手腕的灵活度,因为需要依靠手腕的快速上下运动带动手指清晰而快速的触键弹奏出六十四分音符的跳音。左手三十二分音符的的倚音也要快速清晰的带出后面的震音,左手的震音只是起到衬托的作用,所以音量一定不能大于右手,突出右手,凸显角色的心境。
尾声部分以第二个间奏引出,此时的间奏更像是尾声的引子,尾声的织体类型类似于间奏部分,钢琴伴奏部分的触键与音色控制也和间奏部分要求差不多,但演唱者却是进入了另一种唱法,类似于叙述事情的的唱法表达了水仙女对爱情的执着。乐句中细微的变动,避免了乏味感。该曲采用变化重复的方式,这种变化重复既增强了旋律的律动性又有助于对情感的传达,使乐句更加生动。
尾声部分采用间奏的形式水波音型与朦胧音型交替出现,将咏叹调推向高潮,旋律的流动就像爱情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层层叠叠。整个曲目调性、速度都很统一,旋律统一在降G 大调上,将整个曲目生动的表现出来。
在《月亮颂》钢琴伴奏部分的演奏过程中对踏板的运用须注意腿脚放松,保持身体的平衡。踩踏板时用脚掌的前部去掌控,换动作之时不宜动作过大。不然踏板就会碰到琴,会出现不和谐的噪音,也影响了这首作品整体低调的感觉。
踏板应该与伴奏部分充分的结合起来,提前进行设计和规划,达到最完美的状态。《月亮颂》一开始前奏部分的琶音,为了更逼真的模仿流动的水声,就要利用切分踏板,保留住部分前一个和弦的泛音,就像是潺潺的水流声源源不断。
后面的柱式和弦就可以一个和弦踩一次踏板,休止时松踏板。
而接着出现的双音跳进由于左手要一直处于保持状态(如谱例 1 第 6-17 小节),可是右手又有不同的和弦,这时的踏板就需要一小节一换,而且要踩切分踏板,保持住左手音的同时不会因为右手不同的和弦而出现大量的泛音。
进入 A 段,踏板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几乎都是一小节一换踏板。直到 B 段结束,进入间奏部分。这时候应该在每小节的半音阶后快速换一次,跳音结束后再换一次。
如歌的表现独奏部分,能够引导演唱者情绪的表现;
注意演唱者的气口及吐字发音,尽量将自己的呼吸调整至于演唱者一致;
注意倾听演唱者的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