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一、演奏技巧

前奏:1-14小节,d和小-F大-d和小,3/4拍,左手在低音区运用震音和柱式和弦在下方烘托大海波涛汹涌的画面,弹奏震音时要均匀且快速地在节奏点上,并且音量不要超过右手旋律,右手在第一、第四小节上有运用到复附点的节奏,这是在刻画出少女出现在海边的场景,弹奏时要突出附点节奏的特色,柱式和弦稍着重强调。在5-6小节时,转入F大调,随后又转回d和声小调。11小节右手的倚音要弹清晰,结束句由d和小的属和弦转到主和弦上,弹奏时的音色要暗淡忧伤些。 


第一乐段:15-43小节,这是诗人形象第一次出现,像是在劝说着少女回家。钢琴伴奏进本上都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附加声部,在15-17小节中,左手一直是在运用d和小的主音八度在低音区重复,在21-23小节时,音乐的动态像是诗人在关心着这位少女,劝说回家的语调,所以和弦停在主和弦上,钢琴伴奏渐弱弹,这些和弦要模仿出在叹气的感觉。21-29小节这是独唱第一部分,转到F大调上,音乐明朗,歌词写道:“啊不,回家,我不回家,我爱这晚风吹。”这是侧面描写出少女站在海边不肯听其劝说拒绝回家的强硬态度。钢琴伴奏运用到了琶音的形式模仿海边的风,弹奏这些琶音时要尽量连贯,不能断断续续,并且每个音都要清晰地演奏,把海风的感觉描绘出来。29-35小节这是旁白的第一次出现,29-30小节,回到d和小,在演唱时字与字之间是断开唱的,所以钢琴伴奏也要把这些和弦当作跳音弹,因为这是在描述少女曼妙的身影。 

间奏一:36-43小节,F大调,四拍,采用四度模进的手法,在刻画少女的形象。钢琴伴奏这个时候是在独奏,所以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连音与非连音的演奏要巧妙地结合,力度是p,弹奏时轻巧、活泼些,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样子。 


第二乐段:44-73小节,d和小-F大,诗人形象第二次出现,也是第二次劝说少女回家的场景,这比第一乐段的情绪更加急切,焦虑。主要体现在第50小节d和小的属和弦上,演唱者在这个小节音量逐渐加强,体现诗人情绪更推进了一步。从51小节开始,速度渐慢,最后回到d和小的主和弦上,有终止感。弹奏时主要把握好和弦的音响效果。54-59为独唱第二部分,F大调,这是在刻画少女在海边吟唱的画面,钢琴部分又是以琶音的形式出现,弹出琶音优美的旋律线条,连贯且柔和。59-65小节是旁白的第二次出现,旁白一与旁白二的弹法要区分开来,这段旁白是连贯的,不是断开弹奏,并且要有吟诵感。 

间奏二:66-73小节,2/4拍,F大调,力度pp。整个间奏的和弦基本上都在主和属上,这个间奏的力度比上个间奏还要再弱些,弹奏时尽量在高音区的位置上不要使得音色太明亮。 

第三乐段:74-103小节,3/4拍,d和声小调-A大调-F大调,74小节先由钢琴伴奏d和小的主和弦用mf的力度奏出,左手在低音区用d和小的主音来弹奏震音,引出后面的主题。歌词写道:“那天边扯起了黑幕,这顷刻间要有大风波,女郎,回家吧女郎”这是诗人的第三次劝说,钢琴伴奏也开始用震音和急速的十六份音符结合在一起,来表现出大海的波涛汹涌,像要在吞噬人们一样。弹奏时把和弦的力度压下去,十六音符要弹奏出卷娟浪花袭来,音量逐渐加强。在80小节的紧张的七和弦上,情绪更加激动紧张,力量爆发出来,到82、83小节速度渐慢下来转到A大调上。 

84-88小节为独唱第三部分,转入F大调,钢琴部分都运用了跳音的演奏方法,使在描写少女不顾诗人的劝说,继续任性地在海边翩翩起舞,这是侧面体现出她想冲破封建思想上的束缚,获得自由。在节拍上也转为6/8拍,来模仿舞曲的节奏特点,弹奏时跳音轻巧且清晰,力度不要过重,要把八六拍舞曲的节奏特点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它的强弱规律,6/8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89-95小节为旁白三,F大调,3/4拍,这里的情绪是凝重的。在最后两个小节上歌词写道:“婆娑,婆娑”,弹奏这两句时,根据歌曲的表达,应把和弦跳跃着弹,来体现少女苗条的身影在海边舞蹈。 

间奏三:96-103小节,F大调,6/8拍,力度pp。以跳音的方式来表现少女轻盈的舞步。弹奏右手双音时要整齐统一,并且四分音符稍弹强些,八分音符稍弹弱些。


第四乐段:104-149小节,诗人形象第四次出现,d和声小调-F 大调-d和声小调-D大调,104小节开始进入时运用了d和小的属和弦,左手用属音在下方弹奏震音,暗示夜幕降临,这次诗人是在严重的警告少女,歌词写道“大海的震怒”,“猛兽似的海波”,紧接着115-121小节,独唱出现,F大调,钢琴伴奏在这一段落运用了大量的变化音,以及不协和和弦,在节奏上也是复杂多变,还穿插了三连音的节奏,附点节奏,平十六的节奏,情绪起伏波动大,变得紧张焦灼起来,钢琴伴奏在124小节开始,左手震音和右手三连音的节奏对位要把握好。 

间奏四:129-149小节,这是一段钢琴独奏,占得比例也比较大,运用了平十六与三连音的节奏型和半音阶下行交织在一起,来表现出大海波涛汹涌,浪花一卷又一卷地朝少女迈进,弹奏半音阶和三连音的连贯颗粒性要表现出来,音要干净,不能粘键,弹平十六节奏也就是分解和弦的形式向上进行时力度渐强,弹半音阶下行时就渐弱。每一句通过一个七和弦或是三和弦来表现又一卷浪花,所以在弹每个小节的和弦时要着重强调下。从137小节开始,转入 D 大调,这也是大海慢慢吞噬少女的画面,每一句都开始减小力度,表现出吞噬后海面恢复平静。 

第五乐段:150-88小节,D大调,诗人第五次出现,这是诗人在少女被吞噬后脑海中回忆的画面,弹奏时音色要柔和、悲伤。157-160为间奏五,2/4拍,d和声小调,同样还是运用了连音和非连音的弹奏方法,这是诗人在回忆少女轻盈的舞步。从161小节开始到164小节,转到D大调之后,又出现了间奏六,2/4拍,回到d和声小调。跳音轻巧,下方的保留音要注意保持。173-186小节是旁白第五次出现,这是在对少女生命的叹惜。 

尾声:189-199小节,d和小,左手伴奏开始先运用了震音,到了189小节转变为分解和弦的形式,右手则是和弦与音程交替来回流动,表现出了浪花在大海里翻滚,最后结尾回到主和弦上,表示大海恢复到平静。下面的谱例是从第四小节开始进入尾声: 



二、与歌唱配合

  1. 大胆且适宜的表现独奏部分,能够引导演唱者情绪的表现;

  2. 注意演唱者的气口及吐字发音,尽量将自己的呼吸调整至于演唱者一致;

  3. 注意倾听演唱者的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