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作曲家安托宁·德沃夏克(1841-1904)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他自幼酷爱音乐,师从管风琴家 A•列曼,学习了提琴、管风琴、钢琴与音乐理论。他一生敬重贝多芬,经常演奏他的作品。在学习过程中,深受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思潮的影响,其中斯美塔那的音乐风格与歌剧创作,对他的启发很大。
1872年,他创作的爱国合唱曲《白山的子孙》,号召捷克人民团结起来,去争取人身自由,演出后,得到人们的喜爱。从此,德沃夏克的其他作品为人们所关注。他的创作高峰是19世纪70年代,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曲、钢琴曲和世界闻名的《斯拉夫舞曲》等。德沃夏克的作品明朗、自信、乐观且幽默。
在1876年到1877年这期间,他的三个孩子先后夭折,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哀伤和悲戚,这与他全部的作品风格相冲突。例如,清唱剧《圣母悼歌》这是用拉丁文歌词为了管弦乐及重唱合唱而创作的,这也是捷克音乐史上首部清唱剧。
德沃夏克曾多次访问英国并亲自指挥自己的作品,并受到英国人民的热烈欢迎。1890年,德沃夏克担任布拉格音乐学院的作曲、曲式和配器等学科的教授。在1891年,他荣获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音乐学博士学位。1892年,他担任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的院长,随后创作了为人们所熟知的《新大陆交响曲》即e小调《第九交响曲》(1892-1893)以及歌剧《水仙女》(1900)等作品。
此后,他又开始了他一贯的生活方式:教书、演出、创作、发展民间交响乐,并且培养出很多优秀的音乐家。1904年5月,德沃夏克突然与世长辞,从此,这颗伟大的捷克民族音乐之星陨落了,捷克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来悼念这位为了民族自由和解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世界级音乐家。
《水仙女》这部歌剧是捷克著名诗人和戏剧家杰罗斯拉夫·克伐比尔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创作的。歌剧虽然也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但结局是王子发现自己还爱着水仙女鲁莎尔卡,最终与她一起沉入水底,结束了这段凄美的爱情。
剧中歌曲的处理优美且流畅,当人们聆听之时,能够从那美妙的旋律中感受到作曲家神奇而丰富的音乐想像力,这无不彰显着作曲家对诗歌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语言驾驭能力。剧中的咏叹调《月亮颂》是歌剧《水仙女》的第一幕,是由水仙女鲁莎尔卡独唱,在恳求天上的月亮,对着月亮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将此段悲剧性的爱情演绎的十分凄美。
歌词:
“月亮啊,皎洁的月亮!银色光芒照耀远方,漫游在无际的天边,向美好的人间遥望。啊,月亮留下吧,留一会儿吧!告诉我,我爱人在何方!
银色的月亮,请你告诉他,我要用双臂拥抱他,让他在睡梦中想念我,哪怕是只有一刹那。在远方的月亮,照耀他!告诉他,我在这里等待他。”
歌剧《水仙女》的第一幕《月亮颂》使用管弦乐队制造气氛,把大自然的景色和人的情感都通过音乐微妙的表现出来,它通过多变的和声和乐器的音色将一幅美好的画卷展现在观众面前:富有诗意的风景、美丽纯净的姑娘以及感人的爱情。作曲家没有过多的描绘人物形象和戏剧情节,大多是通过乐器来制造气氛。它用音乐描绘出美丽的水仙女鲁莎尔卡在月亮下吐露心声,她盼望着月亮能把心中的思念向爱人传达,月光柔和如水,像是在空中舞动着回应水仙女鲁莎尔卡。
作曲家用竖琴的柔美乐声描绘出水波流动的静谧景象,管弦乐队奏出水仙女鲁莎尔卡的哀怨,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明月、湖水和森林当中。此曲讴歌了水仙女鲁莎尔卡的纯洁以及对爱情的矢志不渝,她的凄艳犹如天空的月色一样,让人深感凄凉,这种让人回味的爱情故事打动了听众的心。整首歌曲流溢出印象主义的色彩,它有着感人的旋律、巧妙而多变的和声、华丽而精致的配器。这首咏叹调旋律明朗、朴实、抒情且淡雅。《月亮颂》风靡世界,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唱,是一部动人、细腻和高雅的传世之作。
1. 演唱声乐部分,熟悉旋律,并结合视频中演唱者的情绪、强弱、速度的变化处理做笔记。
2. 哼唱声乐部分同时仔细慢练。
熟练演奏钢琴部分,同时在演奏过程中,自己唱出声乐旋律。